历史长河奔涌,党旗辉映百年。在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中,总有这样一群身影——她们以女性之柔韧扛起千钧重任,以党员之赤诚书写时代答卷。她们是初心使命的忠实践行者,是时代浪潮的勇敢弄潮儿,她们以不让须眉的坚韧与智慧,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华章,为党旗增添了璀璨的巾帼亮色。值此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,我们推出「“她”力量·百年荣光」专题,致敬那些将青春与热血熔铸进党旗脉络的巾帼先锋。今天,让我们共同聚焦这些闪耀在党旗下的“她”力量,聆听她们感党恩、听党话、跟党走的动人故事。

在黄石大道772号楼,一块流转了半个世纪的卫生值日木牌,是邻里情深的见证。它的守护者,是78岁的党员楼长余红萍。这位荣获黄石市“最美巾帼志愿者”、“新时代共产党员楷模”等十余项荣誉的老党员,用最朴实的行动,将自家“孝亲、睦邻、守诚”的家训,从堂屋墙上“写”进了整栋楼居民的心坎里,化作了温暖社区的生动实践。


一块木牌,串起邻里情
1983年搬进772号楼,值日木牌的责任感就触动了余红萍。当选楼长后,她在木牌背面郑重写下“卫生公约”,发起“每周一清扫”行动。每天清晨五点,邻居们总能看到余红萍佝偻着背,用抹布仔细擦拭木牌,再扛起扫帚清扫楼道。三楼独居老人周婆婆记得,自己因关节炎无法弯腰打扫时,余红萍默默将她的值日任务揽下,还在木牌旁贴上温馨提示:“周婆婆今日休息”。这份细致让冰冷的木牌有了温度,成为传递关怀的纽带。渐渐地,木牌上的字迹越来越工整,主动提前清扫的居民越来越多,甚至有人自发在木牌旁添上绿植美化环境。木牌旁,代购药品的便签、托管孩子的“指南”悄然出现,邻里互助蔚然成风。

一餐热饭,暖胃更暖心
余红萍对“一老一小”尤为关注。她发现楼栋内60岁以上老人占比达43%,存在“买菜难、做饭难”问题。2022年,她发起筹建幸福食堂的倡议,并带头协调场地,在她的带动下,楼内居民纷纷响应:退休教师捐出消毒柜,退役军人改造水电……2023年,“共享厨房”正式开业,每天供应两餐,6元即可享受两荤一素,解决了老人吃饭问题。余红萍建立“党员责任岗”,组织12名楼栋党员参与卫生监督、成本核算等事务。在共享厨房运营中,面对食材浪费现象,她通过设立“光盘行动”展示台引导居民养成节约习惯。

一方厨房,议出大和谐
“共享厨房”不仅是食堂,更成了社区治理的新平台。余红萍组织的“厨房议事会”,让居民在饭桌上共商楼栋事务。一次暴雨后下水道堵塞,正是居民们在厨房交流时发现的问题,当天就制定出维修方案,三天内便完成疏通。每周三的“邻里厨艺秀”热闹非凡,天南地北的美食拉近了距离。曾经因停车位产生矛盾的两户人家,也在共同筹备楼栋年夜饭的过程中化解了矛盾。772 号楼形成的“有事好商量”邻里文化,成为黄石市“和谐社区”样板,“共享厨房”模式已被6个社区借鉴推广。

一份家训,温暖身边人
余红萍将深植于心的“党员家训”化作润物无声的“社区公约”,在一户户邻里中,亲手编织起一张充满温情的“睦邻之网”,温暖着身边的人。为解决八旬老人戴金英洗澡难问题,余红萍动员邻里主动让出公共卫生间改造浴室。戴金英老人的女儿感动不已:“我从小在这里长大,邻里间就像亲人一样,谁家有困难,大伙儿都齐心帮忙。”楼里留守儿童小乐父母离异,余红萍不仅让他每日到共享厨房用餐,还让自己的老伴为小乐补课。这份跨越血缘的大爱,让余红萍家庭荣获黄石港区“优秀五老家庭”,事迹被编入社区《家风建设读本》。
结语
这位78岁的“银龄”楼长,用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,诠释了何为“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”。她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,却于细微处见真情,于平凡中显伟大。余红萍的身影,是社区里最温暖的风景;她的行动,是“她”力量最朴实的注脚,更是无私奉献、邻里守望精神在新时代最生动的传承。